寫了這麼多篇文章,陸續從成本與價格與使用說明等角度來介紹Kindle,不過,卻一直沒有談到Kindle這種電子書的環保面向。最近看到一篇有數據的新聞,總算「有所本」了。Kindle也是有環保概念的綠色產品呦。 大家都知道,傳統的書本報紙雜誌,使用的是紙,紙哪裡來?當然是砍樹來的。每砍一棵樹,就表示地球上的樹木生命折損了一棵。大多數人可能不太清楚,一棵樹,換算成書本,到底是甚麼樣的概念? 這幾年環保意識抬頭,傳統的書本慢慢被冠上「死樹版」(dead tree edition)的名號,相對於「電子版」,或是「網路版」等等,強調不需要害死一棵書,也可以達到知識傳達的目的。 隨著電子書閱讀器的逐漸普及,到底電子書的流行,可以保全多少顆無辜樹木的生命呢?究竟Kindle這種電子書能不能有環保的效果呢?嚴謹的科學能否提供令人滿意的答案呢?最近有一項研究,以生命週期的觀點(lifecycle),就從二氧化碳減量的角度,提出下面這樣的研究發現: 任何產品的生產過程,不可避免的也會有一定的環保效應,換算成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來計算。該項產品是否具有環保概念,對環境有助益,就要看看該產品的使用過程能否有減碳的效果,也就是,比起其他產品,使用這項產品究竟可以減少多少二氧化碳排放量。 所以,我們有傳統的死樹書,還有Kindle電子書。一本書的平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是7.46公斤,生產Kindle電子書閱讀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168公斤。光以一本書跟一台Kindle相比,當然書本還是比較環保的,對環境的衝擊比較大。可是,大部分愛書人不會只買一本書。如果買書的數目很大的話,對環境的影響就可以看出差異了。 從上面的數字來比較,Kindle的使用者只要總共購買22本電子書,也就是少買22本死樹版的書,就減碳的效果而言,就是扯平了。也就是說,長期使用Kindle的減碳量,與生產Kindle所導致的增碳量,剛好相同,那表示Kindle的使用者對環境的淨影響是零。 如果不只買22本,如果是一個月買22本,或是半年買22本,買的書越多,減碳效果也越高,表示Kindle的使用者對環境做出正面的影響越大。如果每月買3本書,持續4年,總共就是3x12x4=144本書,死樹版的增碳量是1074公斤,相較之下,Kindle還是168公斤。Kindle的潛在減碳效果將近900公斤。 以全球電子書的銷售成長來預估,可以達到的減量程度如下: 圖片來源:cnet。新聞:cnet。 結論:買完Kindle,至少要買22本書,知道嘛。其實一點也不難!不到一個月,我的Kindle裡面已經裝了上百本電子書了!
Category Archives: 閒聊
[閒聊] Kindle DX vs Eee PC 1000 排排站
這篇文章有點無聊,只是要把Kindle DX跟Eee PC 1000 小筆電排排站,讓大家對Kindle DX的尺寸大小有個概念。 兩個的螢幕尺寸半斤八兩。Kindle DX是9.7吋,Eee PC是10.2吋。放在一起,似乎Kindle DX的螢幕尺寸的高度比較高,但是寬度稍微窄了一點。更接近一般書籍的比例。至於netbook跟現在筆電流行的寬螢幕一樣,是16:9。 再來一張。 雖然兩張圖片都有用軟體修飾圖,但是,拍照的時候,刻意不使用閃光燈,這樣才可以明顯比較螢幕的亮度感覺。顯然,筆電的螢幕亮度,明顯比Kindle DX高出很多。實際上應該會更亮一點,因為拍照的時候筆電使用電池,所以螢幕亮度比使用AC電源時要暗一點。不過,這已經足夠顯示Kindle E-Ink螢幕跟電腦螢幕的差別。 說真的,兩個排排站之後,我還真的不建議把netbook當作看電子書的工具呢。除了螢幕亮,傷眼睛之外,體積也沒小多少,重量還重一些,而且,16:9的寬螢幕,看起書來,沒有整頁閱讀的感覺。要轉個90度,也很突兀。 另外,有人發現這張圖有甚麼奇怪的地方嘛? 中文沒有亂碼耶!
[新聞] 電子書規格戰蠢蠢欲動,SONY ePub 新規格
Here we go again. 不知是樹大招風,還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,還是everything is up for grab,最近電子書市場正在醞釀一場規格戰。假想的邪惡勢力—-當然是Amazon了—-憑藉著Amazon.com網路書店的市場佔有率,以及Kindle系列產品迎頭趕上SONY的產品,大有一副主宰電子書市場的趨勢。 出版社不願意讓蘋果iPod主宰軟體市場的歷史重演(出版業擔心$9.99USD的價格一旦成為消費者可以接受的標準,將會斷了他們的龐大的利基。),慢慢結合能夠制衡Kindle的主要廠牌,極力反撲。於是,報紙,雜誌,逐漸出現一些擔心Amazon壟斷市場的疑慮聲音,而競爭的電子書閱讀器製造商,也開始集結勢力。有關Apple即將可以當電子書閱讀器的平板電腦的謠言從未間斷。幾周前,Barnes & Noble推出免費的電子書閱讀軟體,而這幾天,SONY新一代Reader的謠言不斷,有人放風聲年底將會有無線上網買書的功能,今天更出現一篇報導:SONY將結合出版業,推動電子書通用規格:ePub (一啪?)。 SONY將放棄目前的Reader所採用的防盜拷技術,也將讓不同品牌的電子書閱讀器都可以閱讀共同的ePub規格,例如預計明年上市的新產品:Plastic Logic eReader。 規格戰,大家並不陌生。有趣的是,好像每次都有SONY的份。幾十年前的SONY Beta大戰VHS,(新一代讀者可能連VHS都不知道長甚麼樣子),是成本較低的VHS勝出。當iPod開始拓展個人的數位音樂播放機市場的時候,SONY逆勢操作,規定SONY Walkman只能播放自己的音樂檔案規格(宣稱更省電,也有更好的DRM)。結果自斷生路,把walkman市場拱手讓給蘋果。稍近一點,HD DVD與Blu-Ray藍光片的規格戰,也是轟轟烈烈。這次是SONY勝出。規格戰的歷史得到的教訓是,好的規格不見得會是勝利的一方。能夠整合市場上下游產業,創造成功的經營模式的,才比較容易取得勝利。殊不知,規格戰打下來,無辜消費者往往是受害的一方。 未來發展如何,要等SONY正式公佈新的電子書閱讀器,與相關的買書流程之後,才會比較明瞭。無須多作臆測。不過,在目前的市場還是一片混亂的局面中,個人有幾點觀察: DRM沒有存活的空間。音樂界絞盡腦汁要推動DRM努力多年,終於宣告死亡。有此前車之鑑,電子書市場應該不會重蹈覆轍。今日的出版社聯盟就如同當時的音樂聯盟,深怕沒有保護的電子檔案會毫無忌憚的散怖,導致銷售業績下滑。 通用的電子書規格,讓買電子書的消費者可以在喜歡的網站買書,不會因為買了SONY Reader就不能在Amazon買電子書。這點可以確保電子書的市場維持在開放的競爭狀態。 Amazon不久將來,最好開放其他製造商生產可以支援Kindle規格的相容性電子書閱讀器。甚麼時候呢?或許是當蘋果也加入戰局,或是當google也來淌混水的時候吧。 另外一個更根本的問題。究竟有沒有純粹電子書閱讀器的市場?(只能看電子書,專為閱讀而設計,而不是十項全能的平板電腦。) 新聞在這裡:New York Times。
[閒聊] Kindle的電池續航力
經過一個禮拜,今天終於在打開3G無線網路之後沒多久,看到電池已經需要充電的指示。把3G關掉之後,充電警示又消失了。 這似乎顯示,Kindle的電池續航力跟網路上廣告的數值非常接近,如果把3G關閉,或是把3G網路的使用量減到最低,可以連續使用好幾天都不需要充電。下次等試訂閱的雜誌與報紙都結束之後,我準備試試都不開無線網路,看看可不可以撐到兩週。 為甚麼可以這麼省電呢?據說是因為電子墨水E-Ink的緣故。E-Ink就好比是一般的簽字板,一旦在畫面上顯示完成之後,畫面就停在哪裡了,不需要使用電力,可以持續顯示。只有在換頁的時候,才會消耗電力。這就使得電子書的電池續航力非常讓人滿意。 其實不只是Kindle,像SONY的電子書閱讀器也是使用類似的顯示技術,所以,電池效能的計算單位,並不是時間,而是可以翻多少頁。非常有趣。 講到電池,倒是有一點可能有人感興趣。Kindle DX跟Apple的iPod iPhone一樣,都不讓使用者自己換電池。整個機體找不到可以拆卸的電池蓋。如果要更換電池,需要寄回Amazon幫你更換。這種設計,不知道是優點還是缺點。不過,個人覺得,Kindle充電的頻率遠低於iPod或是iPhone,或許需要個幾年的時間,才有更換電池的必要。這方面的困擾應該不是非常大。 最後,謝謝很多網友的留言,可見得很多人都正在密切注意Kindle DX的表現,版主會根據大家的意見,慢慢累積相關的使用心得。如果哪位網友有使用Kindle DX的經驗,也想分享使用心得,請來信給我。
Kindle DX 入手
經過了兩個禮拜的漫長等待,版主訂購的Amazon Kindle DX,終於寄到手上了!這幾天版主忙著把玩新玩具,測試各種功能,不停的拍照。將陸陸續續會有更多的開箱文,使用技巧,與第一手的使用心得。敬請大家期待。 版主在哪裡買的呢?不用說,當然是在amazon。既然是amazon自己推出的產品,當然是只有在amazon網頁才買得到。哪裡買:amazon。 雖然Kindle 2有現貨,不用等,但是版主最後還是買了Kindle DX,完全是衝著9.7吋大螢幕看得爽,還有支援PDF功能的份上。網頁上顯示要等個2~3的星期才會收到。不過,以版主這次訂購的經驗而言,七月中下單,八月初收到,實際出貨的日期,比預期要早了大約一週。可見得中國的代工廠正加快腳步增加產能,才能應付龐大的需求。 專用的保護皮套倒是很快就寄來了。不過版主一直擱著,沒有拆包裝,直到收到Kindle DX之後,才一起打開。
[閒聊] 不買Kindle的十大理由(三)我有Netbook, iPhone, SmartPhone了
想要買Kindle,不管是第幾代,螢幕是大是小,都必須先面對「不買Kindle的十大理由」。 (三)「我有Netbook了」 假設你喜歡看書,也覺得花錢買書是個值得投資的開銷,但是,對於Kindle這種電子書閱讀器,還是裹足不前,持觀望態度。版主相信,其他很大部份原因是因為類似這種想法的:「我已經有華碩的Eee PC,也就是Netbook,帶來帶去,非常方便,可以上網,可以作文書處理,可以看電影,當然也可以看PDF小說。為甚麼我還要一台專門看書的裝備?螢幕也沒有比Netbook的10吋螢幕大?重量方面,好像Kindle輕一點,但是,出門一趟,要帶Netbook,要帶Kindle,太麻煩了,我不幹。」 從某些方面來講,也確實是如此。Netbook本身就是一台功能齊全的電腦,俗稱「上網機」,其實是有點誤導的。所以,拿Netbook來看書,不管是看PDF文件檔案,或是看電子書,其實都算是殺雞用牛刀,輕而易舉。 但是,Kindle電子書的最大優點,或者應該說賣點,就是所謂的E-Ink電子墨水的技術。這種技術可以讓文字以類似印刷紙張的方式呈現出來。它不像一般的螢幕那樣有密密麻麻的小小發光體,對著你的眼睛不斷得發出光線,藉著光線顏色與亮度的對比,產生文字辨讀的效果。E-Ink是透過反光的方式,讓你看到文字。 簡單說,大家小時候都曾經躲在被窩裡偷看漫畫,或是武俠小說,但是,如果沒有手電筒,甚麼東西都看不到,因為紙張與紙張上面的文字本身並不會發光。現在的小朋友大可以把Netbook藏在被窩裡看youtube,看小說,螢幕本身會發光,不需要手電筒也可以看得見。 Kindle使用E-Ink的技術也是要模擬出眼睛閱讀紙張的經驗。畢竟,人的眼睛看螢幕,看著一個大大發亮的顯示器,是這幾十年來才開始的。以前的人要閱讀,就是看紙,看印刷。而很多人都知道,同樣閱讀的時間之後,電腦顯示器對眼睛造成的疲勞程度,會遠高於閱讀引刷書籍。 所以,喜歡看紙本書,印刷書,或是看報紙雜誌的人,一旦看Kindle的E-Ink畫面,會產生很熟悉的感覺。幾乎每一位Kindle的使用者,試用者都這麼說。版主的Kindle入手之後,實際的使用經驗也可以證實這點,先看電腦螢幕,再看Kindle,差非常的多。長時間閱讀,眼睛不會產生酸痛感。套用網友sbl的留言:「眼睛比Kindle貴多了」。喜歡看書的人,眼睛才是無價的。 既然Kindle電子書的顯示原理與主要功能跟Netbook差別很大,如果你是愛書成癡喜歡閱讀的人,怎麼能因為已經有了Netbook,就不考慮Kindle了。 就像很多人,已經有了桌上型電腦,有了15吋筆記型電腦,還是會需要一台更輕巧的Netbook一樣。或是像廚房流理台上的各種道具,剁雞肉跟切水果,削皮與切絲,需要不同,滿足需要的工具也就不同。 Kindle或是其他電子書裝置,其實是一個專為閱讀而設計的產品,不需要拿來跟Netbook作比較的。重點是,這項產品能不能充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:閱讀。 可以參考一下Kindle DX與Eee PC 排排站的比較。
[閒聊] 不買Kindle的十大理由(二)太貴了
想要買Kindle,不管是第幾代,螢幕是大是小,都必須先面對「不買Kindle的十大理由」。 (二)太貴了。 目前Kindle 2的定價是$299 USD。Kindle DX的定價是$489 USD。 以$299 USD來說,這樣的價錢還真不是小數目。想一想,如果不買Kindle 2,$299USD,可以買甚麼? 可以買一台netbook。 可以買apple ipod touch。 可以買apple iphone。 可以買Vornado 735循環風扇3台(6月份是6台)。 可以訂美麗佳人雜誌60年(一年$5)。 可以買大學教科書2~4本。 可以看30場電影。 可以買Puritan’s Pride的膠原蛋白幾十罐。 可以付一個禮拜的房租(如果你住曼哈頓,舊金山,或是波士頓) 可以付州立大學0.5學分的學費(或是私立大學的0.2學分學費) 留學生一個月的買菜外食錢。 換個角度,$299 USD可以買到甚麼?一台Kindle 2主機,充電與USB信號連接線。這樣而已。沒有送皮套,得另外花$29.99買。沒有bundle任何電子書,買來裡面是空空的。 已經花了$299 USD,以後要看書,還得花錢買?好歹amazon也大方一點,送個甚麼百科全書,莎士比亞全集之類的,或是小丸子漫畫書,或是在amazon購買Kindle電子書的voucher,至少划算一點。不是嗎? 賣$299USD,會不會太貴了?
[閒聊] 不買Kindle的十大理由(一)我不看書
想要買Kindle,不管是第幾代,螢幕是大是小,都必須先面對「不買Kindle的十大理由」。 Kindle既然是電子書的閱讀器,最基本的功能與購買理由,一定是為了看書。所以,很簡單的,我們就找到第一個不買Kindle的理由:「書,甚麼書?我不看書。」 如果你這輩子買書的錢加起來沒有超過$299 USD。 如果你預期接下來的幾年,花在買書的錢,不會超過$299 USD。 如果你已經想不起來上次看書是什麼時候了? 如果你不知道讀書的樂趣在哪裡。 如果睡眼惺忪的你在地鐵上或是飛機上醒來,看到其他乘客在看書,而覺得這人真怪,為什麼不睡覺。 那麼,不用想了,買Kindle,或是任何電子書閱讀器,絕對是浪費錢。除非你錢太多,想要買個拉風的產品,那還是先等等吧,或是買iphone,因為Kindle還沒有建立起那種cult的產品形象。 不過,如果你只是不看都是文字的書,你看雜誌,你看blogs(只看GoBunnyBuy也行),你看報紙,你看漫畫書,或是你想提昇英文聽力。那,就另當別論了。
[閒聊] 誰搬走了我的「一九八四」
像像一下這樣的情況。「你到誠品買一本書,花了NT 200,看了兩個禮拜,還沒看完,擺在自家書架上。有一天,你回家的時候,發現那本書不見了,只留下兩張百元鈔票,還有一封誠品的道歉聲明,聲明中說,因為版權的糾紛,這本書本來就不應該賣出,我現在退錢給你,也順便把書取回。」 如果這種事情發生在你身上,你會怎麼想?肯定很不爽。書店怎麼可以未經你的同意,偷偷摸摸跑到你家,把你購買的書給要回去?簡直就是活生生的擅自闖入民宅侵犯隱私的犯罪行為。再說,書店自己沒有管理好庫存,把不該賣得東西給賣出來了,是他們的錯誤,怎麼可以說拿回去就拿回去。就算要回收,也得經過你的同意才行,畢竟你已經用合法的方式取得那本書了。如果是出版社反悔,本來決定出版的書,後來賣一賣之後,不想賣了,出版社有立場要求書店到你家把書拿回去嘛? 再想像一下,如果你買的那本書是喬治歐威爾(George Orwell)的名著「一九八四」(1984),裡面敘述的是老大哥如何透過無所不在的管道來嚴密監控個人生活,毫無個人隱私。對於書店這樣的舉動,一定更加深你的不滿。 說到這裡,你心中一定很多疑惑。甚至會想,這種事情根本不可能發生的。書店賣了書,收了錢,哪還有閒工夫與精神去回收有問題的書。很有趣的是,真正的實體的書,發生這種事情的機會或許不高。但是買電子書,上週就這麼上演著活生生的例子。 而且,被偷偷搬走的,竟然也是歐威爾的「一九八四」,還有「動物農莊」。 上個禮拜,7月中旬,有些Kindle的使用者一覺醒來,打開心愛的Kindle要繼續未讀完的小說,竟然找不到了。到是收到Amazon的一封電郵,說因為種種原因,他們決定遠端把他們的購買紀錄刪除,也馬上退錢給他們了。於是乎,就這樣在網路上宣起一陣騷動與不滿。(一開始是從這個討論開始的) 甚麼叫做遠端刪除?這需要解釋一下。Amazon的Kindle電子書最大的好處與特色就是,你向Amazon買書,你的Kindle帳號會紀錄你曾經購買過的電子書,如果你買的數量不多,這些電子書可以透過免費3G無線,下載到你的Kindle。如果你的個人電子書「館藏」太大,或是已經看完,不想再看,你可以把Kindle儲存的檔案刪除,騰出空間看別的書。下次如果還想再看,可以再度下載。也就是說,Amazon的Kindle帳號負責幫你儲存你個人的電子書收藏。如果未來,你買了新一代的Kindle,買過的電子書不需要再買一次,直接從帳號下載即可。 很方便吧!這也使得Amazon在遠端要把你的Kindle書移除,變得很容易。Amazon只要在你的帳號內砍掉那本書的紀錄。當你的Kindle與系統連線同步的時候,就這樣,一眨眼,你的書消失了。 技術上,當然這是非常有效率的方式,但是對於重視個人隱私權的美國,甚至文明社會而言,任何未經個人同意而侵犯個人財產的作法,不管是實體的財產,或是智慧財產,或是電子收藏,都很容易會被拿出來大聲嚷嚷。 Amazon自知理虧,尤其是未經使用者許可,未事先知會,未讓使用者有時間考慮選擇的情況下,逕自刪除個人帳號內的紀錄,幾乎已經犯了大忌,事發幾天之後,馬上出面澄清,說未來絕對不會用類似的手段來處理這種問題。 「一九八四」電子書被Amazon以一種老大哥典型的侵犯隱私方式偷偷搬走,更是增添整個事件的戲劇性與荒誕性。堪稱電子書時代誕生之前的有趣插曲。 版主後來在想,問題的癥結,除了侵犯隱私之外,還牽涉到一個問題:到底你在Kindle Store買的書,是真的買了一本書,還是買了一本書的閱讀權,還是租用權?買電子書,跟買實體的書,有甚麼不一樣?對於未來電子化的世界,有甚麼啟示呢? 看新聞:紐約時報。 請用“kindle orwell”去google,就會看到一堆討論。 圖片來源:http://www.netcharles.com/orwell/ext/275.htm;http://www.nytimes.com/2009/07/18/technology/companies/18amazon.html。